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体育快讯>正文

多起垃圾违规堆放事件被曝光 暴露农村垃圾处理哪些困境?

来源:中体网    时间:2025-11-27 10:04:36    浏览次数:     字号:TT

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总台记者管昕 胡晓冬)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1月24日,有自媒体博主发视频称,山西吕梁的黄土高坡上有3处随意倾倒的成规模的垃圾。当地随即开始处理,同时责令辖区内乡镇、街道举一反三,做到此类事情不再发生。

而就在几天前,云南省彝良县大山深处被倾倒上百吨生活垃圾一事,也引起社会关注。当地连夜清理深山垃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排查整治工作也同时展开。今年以来,已有多起农村垃圾违规堆放事件被曝光。目前,农村垃圾处理面临哪些现实困境?如何破解难题?

 

垃圾堆放现场(受访者提供)

短视频博主“渔猎齐哥”在山西省吕梁市走访时发现了3处垃圾倾倒点,在黄土高坡上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定规模。25日下午,他向记者介绍:“我是22日去的现场,有三个比较大的垃圾堆,其中一个主要是固废,有那种偏灰白色,还有黑色的,就是不同类型的垃圾往黄土(高坡)的峡谷里面倒。另外一处就是一个比较大型的垃圾堆,看到很多涂料桶、腻子袋子等装修的垃圾比较多,有一些玉米地被压住了。占地面积我很难评估,从上到下高差至少有个几十米。”

视频博主在吕梁离石区拍到的垃圾堆放现场(受访者提供)

这位博主表示,这些垃圾大部分不是附近村民的生活垃圾。

博主说:“它很明显是建筑垃圾,我看到很多装修的东西,它也比较难处理,可能拉出去是需要钱的,就找一个地方倒了,那就(为了)节省这个钱,就持续往这里倒了。”

26日凌晨,吕梁市离石区新闻办回应称,对莲花池、滨河街道辖区内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已第一时间安排相关部门和街道迅速整改,同时在全区范围内举一反三、深入排查、全面整改。

而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针对网友曝光的大山深处被倾倒上百吨生活垃圾一事,记者从当地最新了解到,目前已完成现场垃圾的清运,并将种植草木进行生态修复。此外,昭通市召开了专项排查整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查找城乡“两污”治理各环节短板漏洞,从根源上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加快补齐硬件设施短板,健全闭环治理体系。

当地基层干部此前对媒体表示,堆放垃圾的地方为附近村庄一个生活垃圾的临时集中堆放点。“因当时镇村垃圾处理设施和能力不足,未能建立规范的收集、转运及处理体系,所以采取了临时集中堆放的方式。此地点距离群众居住地较远,并修建了挡墙,没有污染水源,也没有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当地一位干部对记者表示,此事最大的问题出在垃圾的转运环节,对彝良这样的山区,垃圾转运成本太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宾告诉记者,基层财力不足是部分地方农村垃圾无法实现“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闭环管理的重要原因。

王宾说:“转运垃圾的费用是没办法出的,就导致很多垃圾可能运不到县里的垃圾处理厂。”

王宾此前曾撰文提到,部分地区虽然投放了大量的垃圾桶、垃圾箱、中转站等,但是在运营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并没有提供详细方案,单纯重视工程建设,而忽略了后期的运营和维护工作。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胡晓映也曾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调研。她也表示,村集体经济有限的情况下,农村垃圾在收集环节就会遇到问题。

胡晓映说:“需要村里自己去买垃圾车,雇收垃圾的专员,包括清扫环境的环卫工,其实村里面的负担是相对比较大的。财政补贴只能补贴一部分。不仅是垃圾收集的环节,整个村庄的清扫以及垃圾处理的环节,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胡晓映调研中还发现,有的县垃圾处理厂建设标准较高,而农村垃圾收集和转运的量跟不上,也有垃圾处理厂出现闲置的现象。

多位受访专家对记者表示,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总体向好,村容村貌已明显改善。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但一些地方还存在短板。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钱龙表示:“当前农村垃圾处理,两个重大的挑战,一是设施的短板,二是管理的失效。这两个问题就导致偏远的农村垃圾运营体系还不健全,加之农村居住比较分散,所以垃圾的处理成本比较高。在管理层面,农村太广阔了,监管部门也存在监管的难度和盲点。”

钱龙还表示,城乡垃圾处理成本悬殊。在城市,随着环保标准提升,垃圾焚烧、填埋的处理费用逐年上涨,合规处理一吨垃圾的成本可能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而在农村地区非法倾倒成本极低,巨大的利差使得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贵州省榕江县一位村支书告诉记者:“最近我们在干一个事情,动员全村抓倒垃圾的人,就是一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他会趁天黑,其他单位、机构的人会拿到我们村沿线的公路来倾倒,大概就是倾倒一车两车,倒一个地方他就跑了,很难抓。”

钱龙调研中发现,当前,城市管理部门重点关注垃圾“运出”辖区,但对运往何处、如何处置缺乏有效追踪。遭受垃圾侵害的农村群众,在面对有组织的垃圾清运公司时处于绝对弱势地位。钱龙建议,加快构建农村垃圾“防、控、治”三位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

钱龙说:“坚持差异化的治理和精准的施策很重要。偏远地区垃圾处理难的问题,可以考虑增设流动的环保车或在聚居场所定点定时定线的垃圾收运模式。在分类减量和资源化方面,也需要做一些技术上的提升。让承运商也能够更多获利,增加他们的积极性。在机制方面我们需要从过去仅仅依靠政府到走向多元共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压实基层的监管责任,将垃圾处理纳入基层的网格化管理。”

钱龙还建议,加快建立覆盖全国的垃圾运输电子联单管理系统,垃圾从出库、运输到进入合规处理厂的每一步都需扫码确认,实现“云监管”。要加快技术赋能,打造监管天网。

此外,还需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责任方承担数倍的生态环境修复费用,提高其违法成本,从而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