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频道 > 体育快讯>正文

中国之声一线调研丨水利工程开放 如何以“平急两用”之策盘活城市滨水空间?

来源:中体网    时间:2025-11-24 09:07:12    浏览次数:     字号:TT

央广网北京11月2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北京,石景山脚下、永定河左岸,“永定河集”这两个月成了热门新地标。望西山、观湿地、看日落、品美食,很多市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惬意美好的场景。或许很少有人知晓,这片坐落于无界水岸的城市生活新空间,不仅是商业载体,还是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1.6公里示范段的组成部分,作为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之一,它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提升水利工程的安全韧性,还兼顾了高品质滨水空间的复合功能。水利工程开放,如何以“平急两用”之策盘活城市滨水空间?

 

“永定河集”,一处结合城市、生活与自然的市集,这片水岸边方圆一公里的空间,将首钢园与永定河左堤连接,从北京石景山脚下一路向南延绵至新首钢大桥。错落在市集间的11家创意店铺规模不大,却都以独特的建筑设计融入了壮阔的永定河景致。一家甜品店的店员安琪,最喜欢坐在店门前的躺椅上,与聊得投缘的食客共享永定河畔的落日。

安琪说:“基本上都是爸爸妈妈带小孩儿过来玩。可能南方沿海城市会有这样的项目,在北京也能开一个,真的不多见。潮流、简约,也漂亮,还舒服。之前没有那么多人奔石景山而来,开这么一个地儿,好多人都来这里,也会带动首钢园的人流量。”

依山临水的“永定河集”(央广网发 “永定河集”供图)

作为京津冀晋蒙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2021年,永定河实现断流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昔日裸露的河床被碧水覆盖,大河复苏也塑造了京西“人水共生”的新景观。但不可忽视的是,永定河也是全国四大防洪重点江河之一,在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之一——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于2023年灾后启动。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永定河流域设计总监李熙介绍:“这个区域的堤防结构原来是一个垂直的挡墙立面,它是一个偏重防洪的工程,但建设时间也有70年左右了,整体来讲,无论是对于防洪安全还是周边服务,它在功能上都有所欠缺。所以在一开始设计堤防方案时,就考虑到它既是防洪的咽喉地带,又是一处历史文化遗迹,周边滑雪大跳台、首钢园等文旅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必要既要做好防洪安全、也要带动周边发展。”

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效果图(央广网发 北京市水务局供图)

将永定河恢复为“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安全的河”,这一理念深植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中,垂直防护结构的防冲墙,地下埋深23米、墙厚0.8米,可在水流长期淘刷土体和地形沉陷情况下保持稳定,防冲墙前侧还设置了堤防保护体。在极端灾害中,它们就是抵御洪水的“钢筋铁骨”。李熙表示,项目正是在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充分考量了作为水利工程的复合功能提升。

李熙说:“我们要把堤顶空间利用得充分,并且是‘平急两用’——汛期抢险车辆、防汛车辆直接上到堤顶,观察洪水险情;但在平时,老百姓可以利用这条道路游览散步,它也是商业联通的路网。我们把边坡放缓,然后在上面做绿化,把原来的刚性结构进行了柔化处理,这样既能保障防洪安全,又能满足后续开发和建设滨水空间的需求。”

堤顶“平急两用”(央广网发 “永定河集”供图)

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覆盖永定河老卢沟桥至三家店引水枢纽段,全长17公里,其中从地铁S1号线大桥向南延伸至新首钢大桥间的1.6公里为工程示范段,“永定河集”正坐落于此。穿过这片滨水生活场域,站在新建的永定河左堤,脚下是河流奔腾不息,水鸟掠过水面自在起舞;抬头望,湖光山色,孩童手中牵线的风筝都成了风景。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永定河提升工程景观负责人吕悠介绍,为了让这处“平急两用”的水利工程更好地盘活城市滨水空间,团队在堤顶和岸坡的设计上倾注了大量思考。

吕悠说:“借由这次堤防加固工程,我们把堤墙向内推进以后,给堤顶扩展了一个非常宽广的绿化空间。人们欣赏河道也分成高视角和低视角,如果能在高视角上观看,整个河道就能有广阔的视野。而一旁的首钢园区代表工业文明,我们就把河道定义为自然文明,形成了二者的无缝交流。现在市民来到这里,无论是站在堤顶路上,还是站在离堤很远的位置,都可以看到这条河道,生态自然的视野整体就打开了。”

永定河岸边视野开阔(央广网发 “永定河集”供图)

基于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要实现守护北京母亲河安澜的核心功能,在打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的商业街区和活力空间时,设计上要尤为强调“留白”。

吕悠介绍:“我们一开始就给永定河赋予了‘生态’的定位。它是一条行洪河道,实际上洪峰来临时水流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不以郊野生态的定位去定义,而是在河道里做过多的人工设施,可能一场水就冲没了。所以我们在工程中采取了一种比较‘放松’的手段,把生态自然的岸坡体现出来。”

永定河畔看日落(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在吕悠看来,不必为母亲河“浓妆艳抹”,而是要将它与周边的资源联动融合。这样“轻介入、重延展”的设计理念最终成就了北京市民今天看到“永定河集”。这处汇聚创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复合型高品质滨水空间,正悄然改变京西的城市肌理,也为未来进一步提振消费活力、推动城市更新预留了更多可能。“永定河集”项目运营主管杨晓瑜坦言,项目比预想更受市民的认可,在社交媒体上,很多市民和网友甚至将“永定河集”比作“京西小阿那亚”。

杨晓瑜表示:“大家非常乐意到这个地方来‘打卡’,网友自发为我们在线上进行宣传,体量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下一步我们要往首钢大桥下推进,目前也在做‘永定河集二期’的筹划,预计明年上半年落地,那将是更整体的对‘永定河集’的呈现。”

汇聚创意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永定河集”(央广网发 “永定河集”供图)

眼下,“平急两用”的永定河卢三段综合提升工程主体工程即将完工,李熙透露,与潮汐共舞、与百姓共生的高品质滨水空间或许还将从示范段不断延伸,以防洪安全为底色,串联起更多城市记忆与水绿交织的景观。

李熙介绍:“这种模式需要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壁垒,这次我们发挥了整体规划、统筹推动的优势,把空间整体打开了,一直到河道内,都是一个无界的水岸空间。如果只是防洪工程,它产生的效益不是综合性的,但从目前经济发展的体量和速度来讲,已经到了需要用复合型、高品质的水利工程来打造滨水空间的时机。而正是因为工程给无界水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骨架支撑,我们才能放心地在滨水空间里开展大规模的景观建设,这道防线防得好,后边这些经济建设才能搞得更好。”

石景山上俯瞰“永定河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 摄)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