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总台记者李杨 纪乐乐 张福德)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枯枝、落叶这些曾让园区保洁人员头疼的“废弃物”,如今正通过资源化利用技术焕发新生。北京的永乐店镇集体林场、香山公园等单位,正在探索将落叶、枯枝等园林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既破解了枯枝、落叶的处置难题,又为城市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动能。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实地探访,秋日落叶都去哪儿了?枯枝落叶如何“变废为宝”?
北京通州永乐店镇集体林场位于京津冀交界处,管护面积超过4万亩,管护树木植物120多种。眼下“落叶季”已然来临,预计该林场今年将产生2000多吨枯枝落叶。
工人正在对树枝进行粉碎(记者李杨 摄)
永乐店镇集体林场副场长商仲彬向中国之声记者表示,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这些枯枝落叶将通过粉碎、发酵的处理流程,转化为可利用的“黑土”有机质,实现了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转变。
商仲彬说:“在林地里用四轮拖拉机牵引粉碎机,拉到林地里,把树枝子集中成一堆。因为林子很大,树枝子不好集中到一起,只能把邻近的集中起来粉碎。收集后往一块集中就成为有机肥料。”
在树林中,园林工人正熟练地操控着大型粉碎机。他们将枯树枝逐一放入机器的进料口,转瞬之间便被粉碎成颗粒状。
永乐店镇集体林场场长赵洪涛说:“现在树叶落下来,这些小型的树枝粉碎后,就是堆肥了,作为树的一种天然养料。如果树不茂盛,到时候就添加这种肥料,撒上点。”
空地设置的发酵区(记者李杨 摄)
在林间空地设置的发酵区,记者看到成堆的树枝粉末。商仲彬介绍,林场已经设置了51处这样的发酵区,能同时处理上百吨园林废弃物。
商仲彬表示:“各片区有粉碎的精料,就往这里集中储存,这就是选的精料,这里没什么杂质,修剪下来的树枝做赤松茸的基质。用的时候提前闷水发酵,先存着,发酵的过程就一个月,一个月之后直接就上苗床了。”
赵洪涛进一步解释,用的时候加上益生菌,温度、湿度控制好了,一个月就能变成有机质。“传统就是堆肥,我们现在把剪下来这些树枝树杈,还有林分下来这些树木粉碎,作为一个菌类的基料用起来,这样节省了成本,价值肯定是越来越高。”
林间空地的赤松茸种植(记者李杨 摄)
正如赵洪涛所说,今年夏天,林场已完成一轮“黑土实验”。林间空地铺满枯枝落叶发酵而成的有机质,既用于赤松茸种植,又为药材田供肥,形成“枯枝落叶——有机质——作物种植”绿色生态闭环。
“这就是剪下来的树枝,发酵完了的,这上面就是菌种,这样菌种就开始出蘑菇了。下一步我们想把赤松茸那块基料好好用起来,基料这块别人没有先决条件,我们毕竟有林地,一是跟别的商户合作,第二可以卖给他们。”赵洪涛介绍。
长征路线体验区手工打造的景观(记者李杨 摄)
其实在2022年,永乐店镇集体林场就开始利用林分残值中淘汰的树木、落叶,通过情景还原,打造了一处林中微缩版“长征路线图”。
永乐店镇集体林场二区五队负责人卢松伟表示:“我们林场每年都会开展林分工作,体验区的原材料都出自林分中淘汰的树木。这些淘汰下来的树木,全部用于林中小品景观、便民设施等,这样就真正做到了材料循环使用。”
由粉碎后的落叶和修剪下来的树枝铺设的栈道(记者李杨 摄)
记者看到,体验区中搭建的场景都是木制结构,落叶和修剪下来的树枝,经过粉碎后也成为铺设栈道的主材料。
赵洪涛说:“林分下来的这些旧木材,我们用来做一些场景、小动物、示意图,这些雪山,都是工人们用废旧木材一点点做出来的。”
商仲彬介绍,林场98%的员工为各村群众,他们参与了建设并持续发挥余热。“2022年林分的木材大部分都集中在这里使用,现在林场98%的员工都是各村老百姓,有木匠、瓦匠、焊工等,大家聚在一起发挥他们的余热。”
随着北京市园林绿化面积持续扩大,园林废弃物产生量也逐年递增。据统计,仅北京植物园、香山公园每年产生的落叶、枯枝等废弃物就达数千吨。近年来,北京多个公园绿地都在积极拓展园林废弃物应用场景,结合公园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将废料造境、残枝化景。
香山公园打造了环保步道,利用树皮、枯枝、松果等园林废弃物搭建“昆虫旅馆”。
香山公园园林科技科科长葛雨萱表示:“我们把废弃物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公园里再利用起来,就能形成绿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无论是园林小品,还是一些园林设施,都可以让公众体验这种从自然中来再回到自然中去的理念,也能够倡导大家更好地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
在国家植物园,每年约2万立方米的绿化废弃物,通过工艺转化,产生基质约4000立方米。国家植物园(北园)副园长魏钰表示,植物园利用一部分基质制作出植物盲盒等文创产品,丰富游客消费体验。
魏钰介绍:“用废弃物处理完的基质和肥料,配成了一定比例,然后放到花盆里,在每个花盆里我们随机放一些不同花的种子,做成一个个小盒。这样游客买回去,浇完水等植物长出来开花以后,就能得到一个惊喜。”
以前总觉得落叶是“负担”,现在发现,只要找对方法,它们就是林场的“绿色宝藏”。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看来,大型公园林场进行落叶“变废为宝”的实践,对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值得在更多城市和相关区域推广。
“这样一些大型区域,每年产生落叶的体量和规模是非常大的,如果将落叶清运出去变成垃圾,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浪费。把落叶变成可再生的资源,就是在践行城市森林、森林城市的发展理念,让城市和自然能够融为一体,既是让城市得到自然的支持,也是反过来让城市反哺自然。”马亮表示。
马亮也提醒,在推广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需要建立一套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来配合。
马亮指出:“从投入和成本来讲,这种收益,特别是经济收益并不明显。如果我们鼓励大家去做,但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我相信很多中小规模的林场、公园可能没有积极性。要对这样一种做法进行测算,它带来的经济收益是多少,以及经济收益和生态收益的差距是多少?对于其他城市来讲,如果能够走出一条北京的道路,积累一定的经验,我觉得在进一步推广经验做法方面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