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渭南以体兴城 改善民生 共筑中国梦)
河清海晏,800里秦川渭河织锦秀。安居乐业,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为民所建,供民健身,与民健康。体育兴城,渭南改变全民健身由体育部门一家办的模式,以新的机制构建并激发全民健身的蓬勃力量,焕发活力,共筑中国梦。 “这不仅是水利工程和体育工程,还是生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幸福工程。”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在实地考察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渭南段后,肯定了这一做法。因地制宜,依托渭河建起全民健身长廊,有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为广大市民提供运动健身场所,使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成为一项集防汛保安、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惠民工程。 政策保障落地有声 包括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工程建设在内,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从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推动渭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出发,将体育事业纳入《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规划纲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建设体育强市的意见》、《关于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事业的意见》、《关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渭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渭南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渭南顺应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需求,以“体育+”为抓手,发展体育产业,推动立体体育经济,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构筑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设施、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新格局,激活了城市发展潜力,增添了群众福祉。每年的渭南市委工作要点、市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对体育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市人大、政协通过开展询问评议、督察等形式,使各项政策落地有声。 体育工程民生工程 渭南市委、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将渭南市体育中心作为“十二五”重点民生工程,花大力气改善体育场馆设施。建成了集高标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和室外多功能运动场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中心,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健身场所,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心城市体育设施落后面貌,成为渭南的城市地标。各县区也加大了体育场馆建设力度,富平、蒲城、澄城公共体育场基本建成,合阳建成“一馆两中心”,临渭、大荔的体育场以及合阳体育场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潼关、华阴、白水已完成设计,提倡一县一特色体育项目。 运动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科学规划。正在建设的渭河全民健身长廊,是渭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充分利用扩大渭河综合治理成果,更好发挥工程效益,启动实施了渭河全民健身长廊工程建设,建设渭河沿岸城乡10分钟健身圈,打造依托渭河贯穿城乡、覆盖两岸集健康运动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健身长廊,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比例,满足群众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目前,已建成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健身步道及笼式足球场、滩地体育公园等,安装体育器材1500余件,受到市民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提升了城市品位。农村、乡镇、社区体育惠民健身工程已建成2397个,遍布城乡的体育设施既为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提供了方便,又为文明城市和美丽乡村增色添彩。建成了高标准的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开展免费体质监测,建立市民健康档案,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全民健身全民健康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市县两级政府出台了新周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体育社团组织丰富活跃。加快体育社团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步伐,已建立各类体育协会81个、体育健身俱乐部21个。中心城市健身站点达到100个,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20万人。 体育场馆开放共享。渭南市体育中心和县级公共体育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面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渭南市体育中心“一场两馆”全年开放达350天。全市68所学校、27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为群众健身提供便利。 科学健身指导融入百姓生活。社会体育指导员共有12000余名,达到中心城区每千人2名、县城每千人1名、行政村每村1名的全覆盖目标。全民健身进社区、体育科普进万家,让百姓感受到健身的乐趣和好处。 月月有赛事,天天有活动,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2014年“全民健身挑战日”活动,渭南参与人数超过40万人。2015年,首次承办了国际级足球赛事——“丝绸之路·华山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现场观众达10万2千人。2016年,“美丽大荔”陕西渭南国际马拉松赛,美丽的乡村赛道,给来自省内外的9300余名参赛者和来自14个国家的数十位外籍运动员留下美好印象。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区及香港、澳门的34支队伍、千余名青少年参与,规模创历届之最。姚明、滕海滨、刘子歌等10名体育明星和奥运冠军与青少年零距离互动,传承体育拼搏精神。 全民健身报道深入人心。通过渭南电视台《我运动我快乐》栏目、渭南日报《多彩体育》专版、渭南广播电台播放工间操等发布实时赛讯、普及科学健身,展示百姓健康快乐身影,传播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精神,倡导“大体育”理念。 体教结合广育良材 2016年4月陕西省政府召开的全省体教结合现场会在渭南举行,渭南市青少年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近年来,渭南以“体教结合”为抓手,深入推进体校管理体制、训练机制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渭南市编办、人社、财政、教育等部门给予全力支持,渭南市教育局将体校纳入义务教育序列,配备高素质的文化课教师队伍。渭南市编办、人社等部门每年将体校教练员招聘纳入全市事业单位高水平人才招聘(引进)计划,对优秀退役运动员优先录用。市财政对运动员伙食补助、竞赛训练经费、大赛奖金等全力予以保障。目前,渭南市已建成8所少儿体校、17所青少年训练基地、32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初步形成了以市体校为龙头,覆盖县级少儿体校、体传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基层业余训练网点的青少年训练体系,常年参加训练人数在2000人以上,渭南市体校在校训练人数达800人。2016年在省上注册运动员1487人,为渭南市竞技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渭南出台了《渭南市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了市足协、市足球队、青少年足球队,采取联合高校、引进外教的办法,与西安体院合作实施“渭南足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进2名阿根廷足球教练到市体校执教,在临渭、富平、大荔、澄城首批确定3所高中、6所初中、12所小学,培训足球教师,选拔足球人才,提高全市青少年足球训练水平。 体育产业民生产业 2014年至2016年,渭南共举办省市重大赛事活动97项,通过“丝绸之路.华山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等国际国内一系列精品赛事的举办,融入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美食街区、农副产品展销等内容,在为赛事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硬件设施,提升了市民文明程度,聚集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2016年全国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期间,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名青少年设计了红色教育、登山拓展、少华山健步行、民俗文化参与体验、参观航天测控设备博物馆等特色活动。通过在中心城市举办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投入巨资改造赛道及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城市面貌。大荔国际马拉松赛当天,全县共接待餐饮人数达26780人,增加收入3840万元,社会消费5120万元。赛事期间,同州湖、丰图义仓、福佑古寨、黄河湿地、沙苑景区等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 2016年,渭南市体育消费额达到85亿元,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如今,渭南在城市规划中已将体育运动、体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发展中。大荔县全域建设自行车绿道网,并形成同州湖、黄河、沙滩特色自行车绿道网。今年7月,大荔县自行车高速公路将面向游客开放,沿途设立有机农产品展销点、旅游产品展销点、民俗文化体验点、地方戏曲文化展演点、特色美食街区,将呈现“体育搭台,经济唱戏,百姓受益”的态势。 在陕西省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渭南市将以承担全国十四届运动会项目为契机,乘胜前行、追赶超越,不断完善提升“体育+”模式,加快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项目建设,推进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长廊、华山户外攀岩运动基地、沙苑体育旅游示范区、富平“两河”健身长廊、航空运动体验和科普教育基地、水上竞赛训练休闲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水、陆、沙、空”立体体育运动项目,拉长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链条。横向发展体育+旅游、文化、水利、农业、工业等,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体育休闲运动和服务的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创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促进健康中国和小康社会建设。
渭南以体兴城 改善民生 共筑中国梦
来源:中体在线 时间:2017-05-08 08:42:04 浏览次数:
字号:TT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今日热点推荐201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