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飘移第一人:张少华
张少华这个名字并不特别,但是在国际赛车飘移界,张少华的名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这位曾经的拉力赛车手通过不懈努力,在飘移赛道上声名大噪,自2009年至2015年,张少华征战国内外飘移赛场,斩获奖项无数。他连续3年获得WDS世界飘移大赛冠军,是唯一一位击败过日本D1冠军熊久信重和美国飘移冠军JR的中国飘移车手。
200km的极速过弯、1000马力的怪物车、拥有强大心脏的飘移车手、一分钟即可见分晓的比赛成绩, 飘移比赛无疑是一场即刺激又有乐趣的表演,在全球有无数的观众和拥趸者、有顶级的车队和赞助商。
但是张少华在起初学习飘移的时候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那时的中国飘移圈几乎没有领路人,张少华走了不少弯路,花冤枉钱不说、浪费时间不说、最可怕的是原地打转,极大的消耗着他对飘移的热情。
张少华的飘移梦缘起于2007年的一次现场观赛。随后张少华还特意拜了香港的拉力赛车高手施建民为师。2007年底,张少华就去买了NissanS14,送去香港的施建民老师处,请他帮忙改装。名师指点让张少华进步飞快,从2008年开始他便一站不落地参加各项飘移大赛,并于4月份第一次在深圳参赛就拿到了一个最佳新人奖,“2008年那一年我练得也比较辛苦,投入也很大,因此每站都能拿到奖项,到2009年参赛就基本上都能拿到前两名了。2010年、2011年世界飘移赛连续两年在杭州举行,张少华都夺得了冠军。
2010年,张少华就在主场杭州迎来了世界各路高手的挑战,这其中就有他的日本师傅,“2010年在杭州,我和那个日本的师傅PK过,结果我赢了他,我第一他第二。”这样的比赛结果并没有改变张少华师徒的关系,虽然他的两个日本师傅都和他年龄相仿,甚至更年轻,但是由于飘移是起源于日本的土屋圭市,他们对飘移有着深厚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也是张少华要拜其为师的初衷,“他们毕竟有几十年的经验,而且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尊重他们,那次比赛之后我仍然在向他请教,甚至有时还会请他们过来帮忙调校。”这样亦师亦友的友谊中也许还夹杂着惺惺相惜的成分。
2011年的张少华势头更猛横扫国内的赛事,与此同时与往年也有了一些转变,开始更多的推广赛车文化,他也得到了赞助商的认可,接手了“杭州中策朝阳轮胎”飘移车队,此时他的车队有五台赛车,将会参加下半年的全国飘移赛及世界飘移赛。
2013年D1大奖赛泰国站上演火热竞逐,中策橡胶国际战队集结出征,来自泰国的中策橡胶威狮轮胎飘移车队一举拿下个人冠军及团队冠军双料大奖! 张少华带领中国的中策橡胶朝阳轮胎飘移车队同样表现不俗,不但获得国际车手的广泛赞誉,也为各国媒体所追捧、采访。
2014年车队更名为中策橡胶集团威狮轮胎飘移车队,并进一步从此前的5名参赛车手增长到了12名,也获得了此年的全国飘移锦标赛年度车队亚军。 其中不乏一些在张少华飘移俱乐部指导下成长起来的新秀选手。包括”河南飘移王”孟睿翀。
2015年4月,张少华是参加D1大赛的第一位中国车手,这也将是中国飘移车手走向国际顶级赛事的一个里程碑
张少华对飘移比赛除了狂热和勤奋,他也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都人,他每次的比赛经验都会整理出来,三十几岁的张少华正值巅峰状态,他打败过各国的顶级车手,张少华所向披靡,圈里人称他为“东方不败”。
“我要把D1带到中国”这个想法也是在那时在张少华心中萌生的。他对记者说,参加国际飘移比赛会感觉很孤单,很少有中国大陆的车手参赛,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张少华的民族自尊心,他希望更多的中国车手能在D1获得成绩,他希望更多的飘移爱好者不要重蹈他的覆辙,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能学习车技、了解改装赛车的乐趣、结识更多的朋友。
时间飞快,张少华今年47岁,作为中国飘移第一人,他将D1 GRAND PRIX引进到了中国,并成功在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珠海等地举办过赛事。
如今的张少华对胜败看的很淡,他说:“输赢只是一局、我的梦想是让飘移文化在中国发展壮大”。
张少华表示:D1是一场以日本为首的国际车手与中国车手的热血战斗,如果因为我个人原因不参赛,我感觉对不起中国车手,对不起大家给我的中国飘移第一人的称号,所以即使遇到再大的阻力,我心里都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必须参赛”。
记者采访张少华对于珠海站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拿到冠军时,张少华表示:“我拿过无数的冠军奖杯,如今参赛是为了感染更多的中国车手,飘移竞赛现在对我来说是享受,输赢并无遗憾,看到中国车手钱洪申夺得第四轮决赛追走季军,中国车手冯仁稚夺得第五轮决赛追走季军,我也感到很高兴。”
珠海站第四轮决赛追走季军:中国车手钱洪申
珠海站第五轮决赛追走季军:中国车手冯仁稚
国际体育赛事在中国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起初的张少华是凭着热爱在参加赛事,如今的张少华更加严谨更加看重团队的力量,张少华说:“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汽车娱乐呈现出多元化和年轻化的走势,年轻人更喜欢个性十足的性能车,随之而来的汽车改装、汽车特技表演、汽车耗材的消费都是足以支撑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