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四合,星光点点。
24名少年脚踩轮滑鞋,与24个机器人穿梭往来,交相辉映。
2月25日的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来自北京的8分钟表演团队,用富于想象力的表演,带给全世界观众一场奇幻的视觉之旅。
当这24名孩子流畅的滑行、优美的表演引发全场掌声,北京体育大学轮滑滑冰专项教师王晓亮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从昌平到平昌,整整87天的封闭训练,整整87天的精雕细琢,只为这8分钟的精彩。今晚,这24名学生终于破茧成蝶。
场上的表演者全部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加上未能上场的替补,这支80人的表演核心团队,战胜了酷寒、狂风和枯燥的训练以及与家人隔绝的精神压力,终于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的风采。
第一道坎:低温、大风和感冒
为了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平昌主体育场的场地情况及气候环境,完美地展现表演效果,表演团队在北京昌平按照1比1的比例搭建了一个训练基地。12月1日,这80名学生在王晓亮、熊铮、鲁骥3位老师的带领下入住昌平训练基地,第一天训练就让寒风来了个下马威。“第一天推屏就被刮跑了,风大的时候根本无法做动作,连话都说不出来,休息的帐篷房顶也被刮飞了。”王晓亮至今记忆犹新,“据说那是北京近郊最大的风口。那段时间平均气温在零下十几摄氏度,同学们就是在那样的天气下,每天平均在户外训练6小时,最长的时候超过10小时。”
由于天气太冷,只能练10分钟进屋暖和一会,再出去练,训练时大量出汗,汗还没干就又出去练,反反复复。又赶上1月北京爆发流感,学生们也没能幸免,整个团队80%感冒,三分之一的学生输液。“集体生病之后,学生们的体质出现问题,决定按照运动队的训练模式,加量上强度。”从1月开始,下午和晚上节目排练,上午就安排跑步和体能训练,持续了6周时间。
第二道坎:封闭、枯燥和落差
由于节目的保密要求,团队所有成员进行封闭训练,“一天不休息,最长有6周没有走出训练基地。只有两次回校考试,一次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次是研究生考试,都是国家统一的考试。”王晓亮说,没有网络,不能回家,也不能联系朋友,与寒冷和疲惫相比,学生们最难适应的还是完全封闭的生活。
推屏组训练内容单一枯燥,几个训练方案都有可能因为闭幕式当天天气好而不用上场,所有的前期投入都将是无用功。推屏组还承担了大部分保障团队的工作,例如换水、拿衣服。后期训练内容单一,主要就是等待,几个小时的等待。“学生都需要存在感,虽然之前知道是推屏团队,进入到实际训练,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相比较之下还是会有思想波动。”等待的时间很煎熬,负责推屏组的老师鲁骥就带着学生进行体能训练,做游戏,踢球。
带队法宝:谈话、游戏和团队建设
训练艰苦,生活枯燥,精神疲惫,导致学生们积极性差,训练质量上不去,谈话成了老师的法宝。“有一天30个学生我谈了一天,一个一个谈。”王晓亮说,这些学生不是运动员,不是专业演员,只是普通的大学生,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高强度的精神压力,只能不断地跟他们聊这次任务的意义。
王晓亮告诉记者,去年12月1日召开闭幕式表演团誓师大会,所有参演人员报到。在学校的指示下,当天团队便成立了临时党支部,正式党员有8人,包括3名老师5名学生,预备党员有9个。临时党支部定期进行组织生活学习,强调、认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学生之间没有代沟,交流直接,要依靠学生中间的骨干力量,在协助管理队伍。”学生党员积极配合老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协助老师管理队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鲁骥说,学生背景不同,相处方式不同,要把大家都凝聚在一起,目标一致,使出合力,更需要团队建设。团队和谐、稳定、团结,才能扛得住压力和重任。刚开始集训时,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相互之间不认识,配合不理想。通过分小组进行比赛,文艺表演等团队建设,随着排练时间的增加,训练成果越来越好,表演时间越来越近,学生自己在自觉改变。
尚方宝剑:暖宝、慰问和缓考
学校也给表演团队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证,给每个人配备了冲锋衣、帽子手套、羽绒大衣,暖宝和巧克力,定期送到基地。专门拨款给学生们购买了羽毛球、乒乓球、书籍、投影仪等文体器材,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缓解精神压力。“学校领导定期过来看望、聊天,赶上学生过生日,还专门送来生日蛋糕。”熊铮回忆道。在大量学生生病期间都是校医在忙前忙后。
王晓亮说,为了执行训练的完整性和保密要求,集结之前,学校出面向每一位有参演学生的院系提出要求,对相关课程和考试进行延缓。学校所有部门都提供了特殊通道,让带队老师转告学生们,不用担心落下课程、考试,不用担心成绩,叮嘱同学们专心训练,解除同学们的后顾之忧。
正是从上到下的全力支持,才让“北京8分钟”表演团队在面临巨大的外部和内在困境压力下,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全情投入,给世界带来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