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1月27日电(记者朱翃 林德韧 夏亮 王恒志)在长江奔腾入海的三角洲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如同江水滔滔,一刻也未曾停歇,体育亦然。从区域协作,到一体化发展,在国家政策指引和市场经济涌动的风云际会下,长三角体育正破茧成蝶。
近日,第二届长三角体育产业高峰论坛在浙江温州举行,行业主管部门、专家和企业家们商讨着长三角体育未来发展的路径与各种项目的可行性,氛围热烈。大家的共识不言而喻: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体育是中国的朝阳产业,当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当“长三角+体育”从蓝图走向现实,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王平在论坛上表示,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强区域体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深化区域体育产业项目合作,将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探索出范本,贡献出力量。
2012年,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召开了首次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会议,这是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的最初起步。2013年,上海体育学院加入,开始进行项目研究、问题解析,以及推动项目合作落地;浙江提出了城市推荐、打造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等项目并开始实施。2014年,安徽省加入,形成了如今“1(市)+3(省)+1(体院)”的合作机制,专设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会秘书处,在上海体育学院独立办公。从开启区域体育产业协作至今,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体育企业数量、国际国内体育赛事、群众体育项目等均在国内首屈一指,体育产业总量占到全国的三成以上,逐步成为引领和推动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浙江温州,民营经济和社会力量活跃,如今已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尝到“甜头”。自2017年温州成为联合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城市以来,温州社会资本累计投入体育设施建设超过10亿元,人才培养投入超过2000万元,举办赛事投入超过3000万元。据温州市副市长汤筱疏透露,2018年温州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2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32%。
从温州北上450公里,“魔都”上海的数据更为夺目。根据上海市体育局的统计,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4年的767亿元增长为2018年的1496亿元,五年完成翻倍,体育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8%。安徽则是不可小觑的后起之秀,全省的体育产业总产值在五年内提高了2.7倍,增加值增长了3.1倍。
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名单里,除了星光熠熠的上海,还有办过青奥会的南京,将要办亚运会的杭州,办过乒乓球世锦赛的苏州等名城,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正相得益彰。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海燕告诉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要打破区域和行政的壁垒,让市场要素能更顺畅地流动;长三角体育在这方面因为基础扎实,资源丰富,市场活跃,自然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先行者。”
在黄海燕看来,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发展,可以从市场化、国际化、商业化程度较高的足球项目入手。“国际冠军杯、英超亚洲杯都在长三角落过地,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些商业赛事检验了长三角的场馆、运营和市场;2021年的世俱杯,2023年的亚洲杯在中国举办,就可以尝试在长三角区域敲定三四个举办城市。办赛机制可以再探讨,但应该向着联合办赛的方向努力,甚至为未来以城市群的名义申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做好准备。”
水上运动也是黄海燕非常看好的长三角体育发展项目。她说,长三角江河湖海水系众多,既有长江、钱塘江,也有太湖、淀山湖,民众对水上项目也有天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如今全球水上项目的运动装备主要是中国制造,在长三角研发、生产,运动和产业能够很好地相互促进。
体育的发展靠赛事引领,赛事的举办离不开企业。在长三角体育的协同发展中,体育企业扮演着关键角色。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在论坛上发言指出,进一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首要问题是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小体育企业的发展。
黄海燕的看法与鲍明晓相似。她说:“现在有7至8万家规模化的体育企业集中在长三角,这是长三角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民营中小企业占了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在市场敏锐度、成长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而上海久事体育等大型国企作为头部企业,其产业体量和运营能力非同一般,拥有优质资源的同时也有着打造行业标杆、担负社会责任的工作。”
专家们在论坛上表示,长三角地区经济领先、文化相近的区位优势及体制机制优势,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和便捷的交通基础,为长三角体育的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整体能级的跃升,长三角体育也在向着更高质量的目标前进。从相互协作到一体化再到国际化,长三角体育,正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