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洁
为实现2022年北京冬奥会“办赛精彩,参赛也要出彩”的目标,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在2018年跨界跨项“扩面”之年,赴全国多地开展多次选拔,目前已收到初步成效。8月25日,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在首都体育馆展开了新一轮的跨界跨项选拔测试。
作为冬季项目的基础大项,越野滑雪有着“雪上田径”的美誉,对选手的体力和耐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次跨界跨项考核指标主要包括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基础素质等几个方面。其中,有氧能力是决定越野滑雪运动员成绩的关键指标。
与此前的小跑台有氧测试不同,越野滑雪国家集训队首次引进Rodby RL3500E大跑台。虽然这是在全亚洲范围内首次引进大跑台设备,但是在越野滑雪发达国家已经先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投入使用。Rodby RL3500E是一台冰雪运动专用跑台,空间够大,具有模拟越野滑雪上坡下坡的功能,运动员穿上专业滑雪和滑轮装备就可以在跑台上进行越野滑雪模拟训练。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专属的数据库,以此来全面跟踪监测运动员在进行真实滑雪运动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身体指标,与国际滑雪训练监测接轨。
据负责科技备战工作的博士后薛晶晶介绍,因为大跑台与国际滑雪测试系统是相同的,即使队伍出国训练也可以即时回传运动员的身体数据,运动员的数据库不会因此断档。
参加本次选材测试的8名西藏运动员分别来自登山和中长跑项目。由于有先天的高原地理优势,与平原地区的跨界跨项选拔运动员相比,他们在有氧测试中的成绩尤为突出。测试中,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可以达到60-70mL/(kg?min),接近于国际高水平选手的80mL。
最大摄氧量代表了人体在剧烈运动中,每分钟能摄入的最大氧气量。简单地说,人体能摄入和使用的氧气越多,就能燃烧更多的糖或脂肪,为运动提供更多的动力。因此,最大摄氧量高的运动员具备更强的耐力性,这也正是越野滑雪运动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不久前,同样通过跨界跨项选拔的15名国家越野滑雪青年队队员在北京体育大学进行了为期15天的低氧训练。此次低氧训练由北京体育大学组织相关科研人员组成科技服务团队,依托“一带一路”冰雪运动联合实验室,从低氧训练、体能训练、训练监控、运动康复等全方面提供科技服务保障,邀请了“一带一路”冰雪运动国际联合实验室成员,与科研团队共同完成了越野滑雪青年队低氧训练身体指标的前期测试与分析工作。为了掌握队员们对于高原和低氧环境的适应规律,科研团队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专门针对越野滑雪运动项目开展了技术路线的制定与测试培训。
冬奥会已经进入“北京周期”,越野滑雪通过跨界跨项“扩面”选拔人才,同时借助科技之力科学备战。本着“2022相约北京,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耽误不起”的备战要求,中国的越野滑雪正在全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