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体坛 > 本网原创>正文

这条赛道,写满期待(70年,共同走过·对话两代体育人)

来源:中国体育网    时间:2019-07-15 08:28:02    浏览次数:     字号:TT

  罗致焕,1941年出生在黑龙江。1963年,在日本长野举行的世界速度滑冰锦标赛上,罗致焕夺得速滑男子1500米冠军,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冬季项目世界冠军。

  张虹,1988年出生在黑龙江。2014年索契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冠军,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在速滑项目上冬奥金牌零的突破。现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速度滑冰是冬季运动的基础大项。1963年,罗致焕在速度滑冰世锦赛中登上最高领奖台,成为中国冬季项目的第一位世界冠军,赢得世界的尊重与敬意,也从此种下了中国运动员向冬奥会冲击的梦想。

  从罗致焕到叶乔波、王曼丽、王北星……直到2014年,张虹在索契冬奥会上收获了中国速度滑冰首枚奥运金牌。圆梦之路留下了追求卓越的印记,一条晶莹洁白的赛道,串联起一代代冰雪健儿的拼搏心、报国情。

  创造历史

  记者:罗致焕为中国冰雪运动夺得了第一枚世界大赛金牌,张虹的冬奥金牌也同样具有突破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国家争得荣誉,有着怎样的感受?

  罗致焕:1963年速度滑冰世锦赛,我站上起跑线之前,教练跟我说:“致焕,你低头看看,你胸前是什么?”我的运动服上绣着“中国”两个字和国徽。当时我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要努力滑,为国争光。比赛开始后,我滑“疯”了,同组的挪威选手被我落下了20多米。

  颁奖嘉宾是当时的国际滑联主席,他拍拍我的脸说,中国人了不得,我觉得特别光荣。当时很多人还不了解新中国,在我拿了世界冠军之后,很多国家的滑冰协会都说,今后的比赛不能轻视中国运动员。

  张虹:正因为有像罗老这样的前辈在前面蹚路,才有后来的我们和我的索契冬奥会金牌。

  速度滑冰难在哪?在于冬奥赛场只有一次机会。怎样在这一滑里反映出多年的积累,滑出最好水平,这是非常大的考验。2014年我到了索契之后,一直紧张,站到起跑线上,心还怦怦跳。可是出发的那一刻,我突然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了,其他的全被我屏蔽了,那种专注和一往无前的感觉真的只有一次。

  代代传承

  记者:中国冰雪运动起步晚、底子薄。正是靠着一代代冰雪人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对于冰雪运动精神的传承,两位如何理解?

  罗致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当运动员的时候,训练条件非常差,都在野外,一开始在黑河、满洲里训练,后来冬天实在冷得受不了,就继续往南移,到哈尔滨、吉林训练。那时候没有火车,都是坐大解放(卡车)。室外冰场都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冻得受不了也要坚持。那时的运动员特别能吃苦,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不下来。

  张虹:速度滑冰是一个和自己较量的项目,每个运动员的成长都需要艰辛付出。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不断克服伤病、调整状态,为自己建立信心。只有不断挑战自己,超越极限,才有可能在赛场上战胜对手。

  比起罗老那一代运动员,我是幸运的。尤其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冰雪运动得到大力推广。我们也有更多机会为冰雪运动的发展做些事,在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和中国运动员发声。

  展望冬奥

  记者:冬奥会是中国冰雪健儿心中的荣誉殿堂。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申办,为梦想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注入了更充沛的动力。对未来,两位有什么期待?

  罗致焕:我1963年取得世界冠军的成绩是2分09秒20,这个成绩比1964年冬奥会冠军快了1秒多。当时没能参加冬奥会,特别遗憾。

  张虹在索契夺冠那天,我看着电视差点掉眼泪,终于圆梦了。现在时代不同了,训练条件和环境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希望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冬奥会上多拿几枚金牌,也希望自己有机会参与冬奥会,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张虹:退役之后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以另一种身份去参与北京冬奥会也很有意义。

  北京冬奥会,如果速度滑冰每个项目都能有中国队选手参加就是突破。如果还能有几个项目站上领奖台,那会更加幸福。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希望中国运动员能在2022年冬奥会赛场上展现出风采和自信,实现自己的梦想。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13日 07 版)

 

延伸阅读

 

(责编:李雅文、杨磊)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